粤剧是怎样由来的?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 *** 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

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

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

扩展资料:

粤剧获得荣誉;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之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剧目创作多姿多采,主张继承艺术前辈的流派唱腔并加以发展,增强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浅斟低唱的艺术魅力;伴奏音乐提倡中西结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建立导演制度,净化舞台艺术形象,注意整体艺术的创造,发展多种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更大的一个剧种。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戏剧大师田汉称赞粤剧具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艺术特点。

全省专业粤剧团最多时发展到73个。1953年成立广州粤剧团;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1960年成立了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曾三多、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红线女、罗家宝、林小群、陈笑风、谭天亮等分别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十奏严嵩》、《三件宝》、《寸金桥》、《金鸡岭》、《红花岗》、《刘胡兰》、《山乡风云》等优秀剧目。其中,《山乡风云》在全国还被移植成20多种戏曲剧目。

还曾组团到朝鲜和越南进行友好访问演出。薛觉先“万能老倌”的艺术造诣,马师曾的“乞儿喉”唱腔,白驹荣的“平喉”,罗品超的文武生,陈笑风的“风腔”,红线女的“红腔”,文觉非、罗家宝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观众喜爱。

80年代粤剧代表作有《三脱状元袍》、《袁崇焕》、《昭君公主》、《南唐李后主》、《魂牵珠玑巷》等。关国华、林锦屏、卢秋萍、倪惠英、冯刚毅、丁凡、郭凤女、陈韵红、彭炽权、曹秀琴等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剧团还频繁地到港澳地区和一些国家演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粤剧

[广东省]广东粤剧院官职称度表图片,广东粤剧院是什么单位

广东粤剧的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成功列 *** 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粤剧被正式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昆曲之后“申遗”成功的第二个中国剧种。成为粤港澳共同拥有的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11月28日,广东庆祝粤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通报会暨中国粤剧网开通仪式在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树及广东省粤剧界知名人士和粤剧研究专家以及粤剧院团有关人员近百人参加。在2003年粤港澳三地 *** 文化部门举行的第三次文化合作会议上,三方商定联合申报粤剧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确定每年11月下旬举行“粤剧日”活动。

广东文化部门将积极履行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扎实推进保护和弘扬粤剧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为粤剧的繁荣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实施“粤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海内外粤剧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清理;三是组织建立粤剧传习制度,保证粤剧艺术的稳定传承;四是建立粤剧艺术研究中心,加强跨地域的学术研究;五是广泛团结海内外粤剧表演艺术团体,定期进行粤剧展演,扶持重要的粤剧演出活动,使之成

为检验粤剧保护成果的重要方式;六是支持在社区、广场、学校、剧院等的业余粤剧演出,在基层推广粤剧艺术,维持、扩大粤剧观众群。

星海音乐学院是985还是211院校?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星海音乐学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广东有4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星海音乐学院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

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广州音乐学校,后数易校名。1958年设置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根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9.43万平方米设有18个本科院(系、部),有10个招生专业;有教职工738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18个本科院(系、 部) ,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有5个实验乐团,有10个招生专业,22个专业方向。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教职工73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总数179人,  其中正高级51人, 副高级128人, 中级职称123人,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12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51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4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6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5人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五年来,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500多项,广东省高校教学团队2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1个,广东省级特色专业4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广东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广东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5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教育综合训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1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先后举办了“星海·伯克利音乐周”、“首届岭南古筝艺术节”、“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广东音乐小组、舞蹈团等校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中国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校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