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的称谓?

宰相与丞相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宰相是中国古代更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更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参考资料:;id=175dType=listexpand=1,0order=collapsesn=0

[广东省]广东粤剧院官职称谓是啥,广东粤剧院演员名单

广东粤剧院院长相当什么级别

主要负责人。广东粤剧院一团于2022年重新整合,现任团长是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现有3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2位国家一级演员,15位国家二级演员,获文旅部“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现在广东粤剧院院长属于广东粤剧院的主要负责人,在粤剧界乃至戏曲界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地位。

粤通院待遇

好。

公司地理位置好、基础工资5000起,额外提成按百分之二提,交五险一金、周末双休等福利。

广东粤剧院创建于1958年,由原广东粤剧团、广州市粤剧团以及珠江、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太阳升、南方、冠南华等几个粤剧团合并组成。首任院长为著名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副院长罗品超,艺术总指导白驹荣。广东粤剧院历史悠久,艺术力量雄厚,是粤剧界规模更大、水平一流的表演艺术团体,是全球粤剧艺术生产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粤剧的更高艺术殿堂。

官员的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更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更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更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更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更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更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更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更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更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更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更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更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更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粤剧共有多少行当

粤剧共有6个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 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形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 *** 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扩展资料

粤剧也能考级了

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核准,广东粤剧院申报设立的“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日前开始运作。

5月15日上午,“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组建暨粤剧推广传播研讨会”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行,粤剧考级委员会宣告成立,负责对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的领导、监督和管理,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必须在粤剧考级委员会领导下进行。

广东粤剧院于去年6月启动了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筹备工作,草拟制订了“考级管理规定”“考官管理制度”“考务工作守则”“考级要求”“考级成绩复核工作条例”等考级规章制度;组织了“粤剧考级教材编纂组”,从粤剧爱好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学艺和舞台经验,编纂了《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教材》(1—10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