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跨省调动后职称还算吗
不算。根据查询相关 *** 息显示,工作调动以后,按照新单位规定执行,职称都需要重新聘任,看有没有岗位可以聘任,即使是高级职称,也要按照新单位聘任生效。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原则上是可以的。但很难一般。B省的人事处必须愿意接受,A省人事处愿意放。一般A省这边问题不大,但B省就很麻烦。跨省调估计你是要找到分管人事的局长才可以吧或者间接找到。另外,如果你要调的B省事西南或西北的一些省份肯定比像浙江、江苏这样的难度小的多。
一般来说,区局的机会要比市局多,不管是科研项目的申报上还是职称的评比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你爱人只是一般的干部吧?有级别的领导应该不会在这问。公职人员想要跨省调动非常非常难,至少要有省部级的背景吧。先要让山东方面同意接收,然后才开始走组织程序,期间牵扯到的部门除了调入调出单位之外还有两地的组织人事部门,有些地方进人甚至要主管领导签字。
气象工程师
1、不是。职责不同:气象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气象预报、气象分析、气象数据处理等工作,为飞行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而飞行签派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航空公司的航班飞行签派工作,包括航班计划、航班调配、航班监控等,确保航班的安全和正常运营。
2、不属于。气象工程师是负责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的人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天气进行观测、分析和预测,为航空公司提供气象数据和预报服务,而飞行签派员是负责安排和管理航班的人员,工作主要是根据航空公司的运营计划和飞行任务,合理安排航班的起飞、降落、航班时间等,确保航班的安全、准点和顺畅。
3、没有水文气象工程师这个说法,只有气局工程师。气象工程师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4、元。气象局的工资水平较为稳定,工资群体相对较高,初入职场的气象局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的月工资一般在8000元左右。
行政管理可以考气象局职称吗
可以。气象部门内部也有一些与气象专业无关的管理岗位,如人事科、财务科、办公室等。初试和报考其他公务员没有什么两样,到岗后气象局会组织气象知识培训。
气象局是事业单位,国家垂直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也有部分公务员指标,一般是从事行政管理、人事、财务之类的,其它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走技术职称路线。即: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在进气象局要求本科毕业,气象相关专业,有4级证书或学位证。
是的,按现行人事制度,气象局的人员的两类编制,一是公务员,二是事业编制人员(可评职称)。
气象局是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是参公事业编制,人员是参公身份,主要是行政领导干部。其他为事业人员,编制在下属事业单位,比如气象服务中心等,也有专业技术岗位,享受职称工资。因编制不足,还有相当一部分聘用人员,是编外合同制管理人员。因而在气象局,就有三类人员,参公人员,事业人员,合同人员。
气象局正研高工简称
“研高工”全称是研究员级高工。研究员级高工,即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是中国专业技术职称工程类中的高级职称(职称改革后称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也是工程师任职资格职称里的更高职称,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职称里的更高级别之一。
李良序,1963年6月22日生。 *** 党员。正研级高工。1985年于空军雷达学院毕业。2006年获得新疆农业大学生态与环境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1现任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
张爱民,汉族,1963年12月出生, *** 党员,正研级高工。1984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本科毕业、理学学士,2006年6月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 现任安徽省气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气象局评职称核心期刊是按评审当年的算还是按发表的年份算
按照发表年份,看是哪年发表的,是否超过有效期,是否在任现职期间发表的,是否用来评过职称等等,具体可以到58论文问问。
你是说论文发表之后用来评职称保持几年有效么?这个只要是你评职称的时候这个期刊还是核心应该就能评职称的,最主要的应该是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是变化的,他几年就会更改一次,会有部分期刊发生改变。
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有效期取决于职称评审的规定和要求,一般来说,有效期为申报本次职称前3-5年内发表的文章都是有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职称论文不能反复使用,申报中级职称时的论文到了高级职称申报时就不能再次使用了,需要重新发表职称论文。
文章已见刊时,杂志是核心期刊,那么不管以后这个杂志是否是核心期刊,也不管在多少年(例如5年)之后,你的这篇文章都算是在核心期刊发表。
核心期刊 一般是指北大核心期刊。对之一作者虽然也有要求,但是不那么明显,地位其次。 重要期刊 一般是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本校承认的重要期刊,他是该校老师评定职称发表文章的依据。
- 套牌期刊 - 增刊 - 电子期刊 国内大多数职称评审不认可增刊和电子期刊发表的论文,尽管少数情况下可能被接受,但最安全的做法是避免选择这些类型的刊物。如果你能够确认所选期刊的有效性,那么也可以考虑发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