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改革是利是弊?
许多学校都采用了“教师退出机制”,也就是把那些不称职或者不称职的老师,通过调整或者解除他们的职务,来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目前该制度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转岗、待岗、离岗退养等。这一类的“离任”,指的是那些因为主观和客观因素而无法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老师,通过重新安排他们的工作岗位。例如,把那些年纪大、精力不足的老师调任到其他岗位;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要进行待岗训练,通过考核,再重新上岗;对因大病需静养的老教师,实行“离岗”、“退养”等措施。
二是离开教职队伍,就是被开除。这一类的撤职,属于比较严肃的一类,就是把那些不称职的老师从教职员工中剔除出去,然后撤职。例如,有可能被开除的,有可能是一些严重违背师德的老师,有可能是“吃空饷”的老师,也有可能是“私招乱聘”的老师。。
实行“教师退出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小学生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并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这份建议一出,就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并且引起了教师们的恐慌。
尽管有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但很多大学,尤其是一些双一流大学,都是如此,这对年轻的老师们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确实有很多年轻的学者在这种压力下崭露头角。一些高校也将进一步进行改革,通过“职称评价分离”等方式,激励在职老师,扭转部分老师“躺平”的局面。
编内岗位已经不是铁饭碗了,通过编外人员考试的人,也不一定能过得安逸。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实力。充满了很多让人很难理解的矛盾,比如当下教育领域,既要推行一线教师“延迟退休”,一些地区又要搞出一套“教师退出机制”......如果老师数量不够,那“延迟退休”自然没多大毛病;如果老师数量过剩,搞“教师退出机制”也并无不可,但是二者双管齐下,一线教师到底该何去何从?
教育工作者“延迟退休”,其原因应该是当下教师老龄化严重导致教师数量会存在一定的短板,年老的教师延迟退休三五年,用这三五年的时间培养年轻优秀的教师,用延迟退休的方式可以暂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图片
但教师延迟退休还是会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教师是吃“青春饭”的行业,一线老师,特别是一线中小学老师到了60周岁之后,个人视力、听力、精力、记忆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果身体并不是特别硬朗的老教师,硬是要将其留在学校继续任教,不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延迟退休”这一波还没平息,“教师退出机制”又开始出来凑热闹了。为何要搞“教师退出机制”?有人说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过几年之后学生人数会出现断崖式减少,教师的需求量也就不再那么多了,于是“教师退出机制”应运而生。
图片
教师人数过剩?你缩招十来年或者停招三五年,不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吗?新教师进不来,老教师渐渐大面积退休,教师数量的减少和学生数量的锐减十有八九会“同频共振”,所谓教师数量过剩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为什么说是“大面积”退休?现在不少学校的老师年龄结构都偏向老龄化,在职教师平均年龄达到五十多岁的学校并不鲜见。
而用“教师退出机制”让一线老师产生所谓的危机感,会让那些“人脉资源”丰厚但不怎么去学校上课的老师砸饭碗吗?会让那些如同滚刀肉一般的教师退出三尺讲台吗?今天校长让那些滚刀肉砸饭碗,明天他们就可能直接端着锅碗瓢盆去校长家吃饭,你让一线校长情何以堪?
图片
对于老实肯干的教师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就不会被扫地出门,但你必须清楚,软柿子只会之一个被肉食者揉捏,硌手的硬渣子哪怕能力再差,也有可能会继续留下来成为一所学校的“中坚力量”。与之相伴的,自然还有阿谀奉承、八面玲珑的“高情商”教师,更多的还有那些“人脉资源”不俗的“裙带教师”。
小时候做数学题,一看到那种“水池有两个水管,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两个水管同时开通......”这种天天都在同时“进水”又“出水”的题目,做题目的时候有种颅腔进水的感觉——这到底是要进水还是出水?而当下的“延迟退休”和“教师退出机制”,是不是和当年的那两根“水管”极其相似呢?
广州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两位小学校长成教授
广州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两位小学校长成教授
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职称评定既是对他们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关乎着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往 中小学教师 的职称评定,更高只能评到副高级职称,40岁左右大部分老师基本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往后一直到60岁退休的这二三十年,很多老师只能原地踏步。
近日,国家已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据了解,广东两年前就发布了相关的试点办法。目前,广州市已有两名小学校长获得了正高职称,成了“教授级”的小学教师。小学老师评正高要符合哪些条件?打破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天花板,都看重哪些能力?
彭娅今年47岁,目前担任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校长。从最初的数学老师,到后来的班主任、教导主任再到小学校长,她已经在基础教育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去年广东省颁布教师 职称改革 试点的有关办法,新增了中小学教师可以申请正高级职称的有关内容。那一天,彭娅感到既突然、又兴奋。因为和不少身边的教师一样,她们已经在副高位置上“停”了好多年。
彭娅:试点的时候,其实是上面突然来了一个文件,区教育局就非常重视,然后试点的时候我们就赶上了这个好机会,我们最初并不知道他们会搞这个小学都可以搞正高职称的事儿。
论文、专著、各类等级证书和荣誉证书。和彭娅一样,广州市符合申报条件的老师们,都开始着手准备各种各样的申报材料,然后通过逐级送审,最终由广东省人社厅授权组建的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审组组织面试答辩。
彭娅:我是教数学的,我本身就是数学的特级教师,我材料里面报的有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他们就会问你报的课题研究的问题是怎么理解的,看你是不是亲自经历了做的过程。他们会问你两个问题,一个是你报的材料里面的问题,第二个就是问你专业的问题。问我的肯定就是数学专家了。
彭娅透露,改革后的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有不少变化,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就是其中之一。而中小学老师想要申报正高级职称,对其担任班主任的年限、带班所获奖励、课程教育、学生或家长满意度等都有硬性规定。例如班主任要当过10年以上,带过一到六年级也就是循环教学一次以上等等。
彭娅:我做过班主任,又当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十多年了。然后做教导主任也算,加起来就20多年了,教龄总共30多年了。它(材料审核的标准)本来五项里面三项就够了,我是五项全部符合条件。
在广州市试点教师职称改革的过程中,另一位评上正高级职称的“教授级”小学老师,来自越秀区的东风西路小学,名叫陈伯良。他同样是一名校长,曾在数所小学以及中学担任过数学以及英语老师。陈伯良说,广州市的小学教师评副高级职称已经是千分之一的比例,而去年试点正高级职称的评审,则更加激烈。
那么在广州市众多符合申报正高级职称的小学老师中,为何彭娅和陈伯良能够胜出?不少网友认为,这和他们的校长身份有关:正因为学校一把手的地位,他们才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更有网友指出,职称评定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表面上是报送材料集体研究,实际上,最后评上的人,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行政干预的影子少不了。
最开始试点以后,评上正高级职称的教师结果都是校长,好像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嫌疑?
彭娅:那应该不会。小学校长,首先专业很强的老师才能够做校长。小学的校长不像是 *** 部门的那些领导,小学的校长本身就必须懂得教育教学。我到现在都上公开课的。现在拿专业出来,我们也是佼佼者。
彭娅告诉记者,当初越秀区的确有一些符合申报条件的老师申请了正高级职称的评审,可能在材料审核或者答辩面试被淘汰,因此只剩下了她和陈伯良二人。陈伯良透露,由于他们二人都是从业多年的老师,本身也有多次担任副教授职称评定的评审委员工作。因此他认为,在广州市,教师职称的.评审,从材料的申报审核到面试答辩都很规范严格。
陈伯良:我们作为广州市的评估专家,先加入到专家库然后培训,如果我们明天要去评,差不多我们要前一天下午6点才会知道的。在电脑抽签,现场有纪检和公证人员监控。第二天去了以后,现场收集都要收走的。而且所有的名字都看不到的,封闭的。也不知道对方哪里来的,所以最后专家集体打分,电脑会算分。就算你哪个领导要打招呼,严格来讲是没办法的。
有媒体分析,这次改革急需破解的,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话语权经常被教育局和学校官员所垄断等老问题。一些老师们也反映,门槛高、名额少、机制不科学的职称评定,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改革,需进一步去功利化和行政化。
记者:进一步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减少学校行政力量的干预,这个您认同吗?
彭娅:这个非常认同。行政走行政的路线,职称评定就是评定专业水平,两条线路要分开。
不少分析人士还指出,中小学教师评审改革,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加大对乡村学校中小学老师的政策倾斜,重视教学的综合评价等等。不过彭娅校长认为,此次改革在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已经是迈了一大步,是对小学教师工作的肯定,对于小学教师也更加公平。陈伯良则指出,此次职称改革,不仅仅涉及到老师的“动力”和待遇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职称改革的意义
职称改革的意义
日前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采取措施“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可谓戳中问题痛点、抓住改革关键。那么职称改革的意义何在呢?下面我为您介绍!
职称改革的意义一: 职称改革激励个体价值充分实现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改革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关于职称改革,其实一直不乏零星的地方试水。比如说,广东此前就曾出台文件,将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将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向“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变;而江苏也表示,将完善职称评价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地区和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此类信号实则表明,不合理的职称制度,已成为钳制价值创造的“显疾”——有鉴于此,不少地方其实早就有了改革的意愿。而这次《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公布,可谓及时呼应了自下而上的变革诉求。
长久以来,职称评审以“论文”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的的确确已经构成了一种逆向的激励。置之于这一大环境下,职工普遍呈现出忽略“本职实务”忙于“案牍文章”的倾向。由此所衍生的,乃是整体学术研究风气的败坏,以及终端研究成果输出的严重注水。价值扭曲的职称评审,其负面效应不断外溢并向上下游传导,于是我们看到了研究造假、付费刊登、论文垃圾化等恶果。
有鉴于现实种种,职称改革可说是大势所趋、越快越好。而需要厘清的是,这一“改革”显然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就是“制度的内部改革”,也就是变革评审的标准与 *** ,例如评审权下放、分类评价、不再统一要求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等;其二,则是“全局性的结构改革”,也即拓展全社会关于价值评价与利益分配的多元渠道,弱化职称的“过分决定性”。一言以蔽之,唯有恢复“职称”的本原含义,才可规避由此衍生的诸般乱局。
职称改革,是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再平衡的过程。而能否让真正有德行、有能力、有成绩的职工获得公允的评价与待遇,将是判断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职称改革的意义二: 以职称改革实现正向激励
评职称是大事,它与工资、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在民间备受吐槽。甚至在基层,有教授感慨“专注教学就是毁灭自己”。好在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关于职称改革,其实一直不乏零星的地方试水。比如说,广东此前就曾出台文件,将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将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向“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变;而江苏也表示,将完善职称评价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地区和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此类信号实则表明,不合理的职称制度,已成为钳制价值创造的“显疾”——有鉴于此,不少地方其实早就有了改革的意愿。而“意见”的公布,可谓及时呼应了自下而上的变革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职称改革几乎是为数不多的“毫无争议,充满共识”的改革议题!这实在是因为,过去那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评审模式错得太过离谱:医生医德再好、医术再高,也没发几篇论文管用;大学教师教书育人不被待见,非得拿出论文才被高看一眼……有教授感叹“专注教学就是毁灭自己”,这一痛彻心扉的“领悟”,可谓道尽了旧有职称的荒唐之处。
长久以来,职称评审以“论文”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的的`确确已经构成了一种逆向的激励。置之于这一大环境下,职工普遍呈现出忽略“本职实务”忙于“案牍文章”的倾向。由此所衍生的,乃是整体学术研究风气的败坏,以及终端研究成果输出的严重注水。价值扭曲的职称评审,其负面效应不断外溢并向上下游传导,于是我们看到了研究造假、付费刊登、论文垃圾化等等恶果。
有鉴于现实种种,职称改革可说是大势所趋、越快越好。而需要厘清的是,这一“改革”显然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就是“制度的内部改革”,也就是变革评审的标准与 *** ,例如评审权下放、分类评价、不再统一要求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等等;其二,则是“全局性的结构改革”,也即拓展全社会关于价值评价与利益分配的多元渠道,弱化职称的“过分决定性”。一言以蔽之,唯有恢复“职称”的本原涵义,才可规避由此衍生的诸般乱局。
;
事业单位改革以后,职称还有用吗?
进入事业单位后,想必大家都对职称评定很关心,因为这关系着自己的工资收入,也关系到未来的晋升,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职称评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之后还用评职称吗?
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
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工作,主管部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晋升的改革工作,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具体操作由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三定”,既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职称改革不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内容。
职称改革涉及面不单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也是实行专业技术职称的,公务员也有专业技术类的,如公安部门刑事技术人员、审计部门审计技术人员等。既使开展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也不是单独在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也要统筹兼顾。
所以,事业单位改革后,职称评定工作应该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在事业单位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要利用好时间去考职称,因为职称是涨工资的重要依据。
网页链接
教师职称会不会改革
教师职称的评定与老师的更高学历有直接联系,需要根据相关的教学资龄,做好充分的考核工作,思想道德标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知等考察标准,许多出色的老师因为名额有限,却只能望洋兴叹。
面对此次教师“职称”事件,教育局下发的文件通过降低指标要求,从而快速吸引人才,振兴教育事业。教师“职称”评定迎来变动,门槛减少,名额增加,政策放宽,福利满满。
什么是教师评定的标准?
说到教师评定的标准,不仅要在学校内部指定,就连教育局也有一系列的行为标准,这对于评选的老师来说两面煎熬,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压力迫使老师无奈转行,令人感到惋惜。在 *** 的大力倡议下,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分分相应号召,最为突出的是广西,广东,山东三个省,
不仅不在规定一些复杂繁琐标准,还注重由各级学校来制定,更大程度上符合老师意愿,这种人性化的考核标准,缓解的老师的压力,教学事业也能得到有效的进步。
2022教师职称迎来“重大改革”,或将减少指标要求,老师欢呼雀跃
广东省教育局在《教师职称评选审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具备条件的学校经批准可依据标
广东省规定小学幼儿园老师可评正高职称
粤版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系列文件征求意见,12月2日前可去提意见;6月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粤版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系列文件——《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及《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办法(征求意见稿)》、《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上周五起在广东省人社厅官网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系列文件明确,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制度,小学老师也可评正高职称。同时明确评和聘结合原则,此举将有望消除现有评聘分离导致的“评上高级却只拿中级工资”等挫伤教师积极性现象。系列文件还提出,要切实改变现有职称评价时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侧重于结合教学实际来综合、公开评价。根据系列文件提出的时间表,广东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将于6月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要求在当年11月底前完成。
■新快报记者占文平沈逸云实习生蔡芷涵
利好1
打破职称天花板小学老师也可评“正高”
根据《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实施方案”),今后广东将打破现有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体系将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第113中学陶育实验学校校长白云龙说,现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一般能评到副高职称基本就到顶了,而新的评价体系明确了中小学教师也有机会评上正高级职称,这对广大中小教师而言是个福音,“打破了职称的天花板,(在中小学好好教书也能像大学老师那样评上正高职称)让中小学老师们更有奔头,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基础教育。” 1 2 3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