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什么专业比较好 怎么选择专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专业排名: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

建筑学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

经济与贸易类

4

土木工程

5

工商管理类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

电子信息工程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车辆工程

10

环境工程

11

化学

12

旅游管理

13

*** 工程

14

口腔医学

15

食品质量与安全

16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7

食品科学与工程

18

材料化学

19

法学

20

数学与应用数学

据了解,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优势专业有: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经济与贸易类、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等等。具体选哪个专业还需要看考生的特点和将来想要发展的方向,优优高考网仅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更多高考信息请点击

查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有教职工1453人,其中专任教师808人。全校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152人,副高职称3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9人,硕士学位教师623人。此外,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丁肇中博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有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高校技术开发中心3个。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怎么样?

简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劲的城市——广东省佛山市,是一所国家正式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佛山师范专科学校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1995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佛山大学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5年经广东省人民 *** 批准佛山职工医学院和佛山教育学院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7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工程、兽医学、土木工程等三个学科成为我校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2014年正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现分为校本部、北院、河滨路、同济西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210.7亩,建筑面积34.81万平方米。迄今为止,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2万余人。 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理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本科专业54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1453人,其中专任教师808人。全校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152人,副高职称3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9人,硕士学位教师623人。此外,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丁肇中博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4416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6774人。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满足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1项;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精品课程2门、重点课程7门。拥有动物医学、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物科学等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电技术中心、生物基础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效。2009-2013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40项;市厅级项目336项,横向课题1362项,15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中8项为国内先进,7项为国内领先。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其中广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1项。获得专利6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学校科研经费逐年快速增长,2008~2012年科研经费总数共计3.28亿元。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统计数据,我校2011年、2012年均排名第十。 学校积极推进与地方 *** 、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校区(局/镇)联动工程”,先后与高明区、顺德区、佛山市科技局、清远市农业局等11个 *** 部门、行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还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88个、联合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4个。学校共有49人作为 “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到企业,3个科研团队、15人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派驻到农村地区,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目前有预防兽医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即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即预防兽医学实验室,以及现代制造装备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土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畜禽疾病诊断防控技术中心等3个广东高校技术开发中心。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莫桑比克以及香港等1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国(境)外著名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提高。近年来,我校数百名毕业生到国外攻读学位,近百名在职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我校毕业生近三年总体就业率均在99%以上。2008~2013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共获省级及以上奖533个,其中国家级232项,省级414项。 学校已确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将学校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明显、优势学科突出、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教学型地方综合大学。目前,学校正按照“理工为主、综合发展”的构想,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与“三步走”战略,并以朝气蓬勃的活力、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和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朝着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综合大学的目标迈进。

[广东省]广东省人文社科职称,广东省职称改革办公室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冯来兴 副教授

广东省人文社科职称,1969年10月生广东省人文社科职称, *** 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授课程广东省人文社科职称: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理论》《 *** 思想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

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 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

肖飞 副教授

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 *** 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广东省人文社科职称;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

教授课程:长期从事 *** 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 思想概论、 *** 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 *** 思想和 *** 理论。

刘立新 副教授

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

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

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

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郭智勇 讲师、博士

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

主要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

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

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

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文字代表作:

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

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

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

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

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

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

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

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

胡剑宾 讲师、硕士

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

主要经历:

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

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

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

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

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 *** 党史专业 学习

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

教授课程:主讲《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

陆文学 讲师、硕士

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

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 *** 学》,《社会学》,《社会调查 *** 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

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 讲师、硕士

男,1975年生,四川人。

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

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 *** ,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

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 *** 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 *** 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 *** 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 *** 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

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

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

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

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 *** 专项基金2008-2009

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 讲师、硕士

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

学历背景:

2000.9-2004.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

2004.9-2007.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

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

获奖情况:

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

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

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

林丹彤 讲师、学士

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

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

闵祥晓 硕士、讲师

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

主要经历主要经历:

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

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

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

主要论文成果:

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

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

主要科研成果:

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

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

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

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

卢育林 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 *** 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

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 *** 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

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

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 副教授、在职博士生

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

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

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

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 *** 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

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阮 波 副教授、硕士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

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罗永雄 讲师、硕士

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

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

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

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 *** 》、《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 副教授、硕士

男,湖北武 *** ,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

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 *** 员,中山市优秀 *** 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

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 *** 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

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

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

1.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

2.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

3.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

4.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

5.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

邓雪琳 讲师、在职博士生

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

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 *** 》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 *** 与社会工作 *** 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 *** 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

李 芳 讲师、硕士

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

主要经历:

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

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

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

2006.7~2009.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

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 *** 》、《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

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

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

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 *** 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

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

丁婷婷 讲师、硕士

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

教授课程:《地方 *** 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

科研成果:

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

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

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 *** 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

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 *** 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

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 *** 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

郑莉婷 硕士

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

教育背景: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3.8—2004.8

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

2005. 9—2007.7

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

2007. 8 — 2008. 12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

2009.2---现在 教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

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事业单位职称有哪些?

事业单位职称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

1、综合管理类(A类)

综合管理类主要适应于事业单位中以行政、事务和业务管理为主的岗位,具体从事的是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

2、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

社会科学专技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人文社科类,指经济、新闻、律师、出版编辑、公证员、会计、翻译、工艺美术、艺术专业(编剧,作曲,指挥、美术等)一般性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岗位。

3、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

自然科学专技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指工程、农技、统计、船舶、民航飞行、实验员、技工学校教师等一般性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岗位。

4、中小学教师类(D类)

主要适用于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

天津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师资力量

简桢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工业工程博士;台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工工程管理学系副教授。

苏展: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高等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管理学院当代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韩永良:美国南加州大学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萨克门托校区)商学院副教授

Robert E. La Turner: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国际营销于商务学教授;Lafayette 技术 *** 公司董事长。

彭大进: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政管理博士;美国南佛里达大学国际事务终身教授。

Edward.M.Knod,jr:内布拉斯加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美国西伊利诺斯大学商务与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

陈家声: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商学研究所教授。

石涌江:英国剑桥大学资深研究员。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张鸿雁:现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

何子文:中国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易知天下国学文化推广机构首席顾问;中国台湾大汉易经书院副院长 。

尤登弘:华人顶尖管理导师, 亚洲作业活动管理之一人,中国数字管理模式之父。 李从东:男,1962年11月05日出生。管理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广东省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所长,一级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商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从事现代工业工程、企业改造 *** 学、组织系统设计、集成化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医疗服务管理和药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牛占文:男,教授、博士,本专业研究方向: 现代工业工程理论 *** 及应用;精益生产与丰田生产方式;产品创新( TRIZ/CAI )与知识管理;企业信息化( ERP , SCM,PDM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与管理。

张水波:男,教授、博士,专业研究方向: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项目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张连营:男,教授 、博士,专业研究方向: 工程项目管理及其综合优化;质量体系及质量管理;安全风险评估 *** 研究及系统可靠性;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赵道致:男,教授 博士,导师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运营管理。本专业研究方向: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制造战略;制造业/建筑业ERP;制造系统优化;项目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MBA研究方向: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制造战略;制造业/建筑业ERP;制造系统优化;运营管理;项目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绩效管理 。

和金生:男 ,技术职称: 教授。导师专业: 企业管理。本专业研究方向: 战略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运作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学,财务管理。

傅利平:女,教授、博士,导师专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本专业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与管理。MBA研究方向: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MPA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区域经济与管理。工程硕士研究方向: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