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人员有高级职称退休时有补贴吗

没有补贴,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如下: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是指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平均缴费指数×退休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平均缴费指数=各年度缴费指数/缴费年限;

缴费工资指数=当年缴费工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指根据参保人员退休时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计算出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不是指某个退休人员实际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月数(因为在退休时无法预计),而是根据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测算出来的一个假定的指标。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余额/计发月数;

[广东省]广东灵活就业人员副高职称,广东高级职称

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副高级职称的多少岁退休?该注意什么?

男性基本上都是60岁办理退休,女职工是50岁办理退休。一是男性基本上都是60岁办理退休,除了高级公务员高级专家的特别规定以外,其余人员都是60岁办理退休,二是女职工是50岁办理退休,三是女性灵活就业人员是55岁办理退休,四是女干部是55岁办理退休,五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担任副县处级领导干部、事业单位副高级技术职务的女性在60岁办理退休,但本人申请也可以在55岁办理退休。

综上所述,正常来讲, 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男女都是60周岁 ,不过也根据情况会有一定的不同选择,事业单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是与副处级及以上女性公务员一样,正常退休年龄是60岁,而不是55岁,因此55岁退休属于提前退休,必须经过单位和任免机关的批准,才能退休。

退休的注意事项

办理退休是申请制,个人不申请,社保部门不会主动给办的,因为这里面具体情况非常复杂,那还无法做到社保部门根据掌握的情况给职工办理退休,办理退休要准备相应资料,我们在办理退休的时候一定需要严格按照退休的流程进行办理,因为要是办理出错的话,可能我们的福利都会受影响。

我国职工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满15年,被单位开除的职工,开除之前没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龄不再计算连续工龄,不可以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还可以与之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满15年的,可以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人社局申请办理退休。

副高职称7级和六级,退休时工资差别大吗?

副高职称7级和六级,退休时工资差别大吗?

一、关于职级职称。

副高对应级别为:5级至7级。副高7级又称为副高三级,副高6级又称为副高二级,副高5级又称为副高一级。

二、关于工资待遇。

副高七级相差不多与副处级别工资待遇持平,副高6级略高于副处级、略低于正处级工资待遇。

从国家公布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来看,副高级六级的岗位工资是2710元,副高级七级的岗位工资是2500元,因此,六级比七级只高210元。而薪级工资是与工龄密切相关的,一级薪级工资差大概在90元左右。那就是说如果七级副高早三年入职,他的基本工资这一块可能还要高于六级副高的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基本上影响着退休工资的高低,事业单位的“老人”一般按照老办法,退休可以拿到在职工资的80%,而“新人”的养老金直接与每月上缴的养老保险有关,而养老保险上缴多少还是与基本工资这一块密切相关。

三、关于退休工资。

专业技术事业编人员的退休工资,与技术职级职称、缴纳社保、工龄等相关。总的来说,职级越高,工资越高,缴纳社保越高,退休工资也越高。以笔者所在中部地级市为例,工龄一样,副高6级退休工资为6500元左右,副高7级退休工资为6000元左右,大概相差500元。

因此,副高级职称的六级和七级退休工资的差别非常小,可能也就在300元-500元左右,每个地区每个城市会略有差别。很多企业、灵活就业的老人退休工资也就在3000元左右,所以,如果您是副高退休,那就知足常乐吧!

副高职称退休后的待遇是什么

法律分析:根据原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现行的“处级副职”改称为“六级职员”。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对保障公务员的基本生活发挥基础性作用,实行全国统一的制度、政策和标准。公务员基本工资由职务(职级)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构成。职务(职级)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大小。一个职务(职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为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别,领导职务和职级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公务员按所任职务(职级)执行相应的职务(职级)工资标准。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资历。共设27个级别,每一职务(职级)层次对应若干个级别,每一级别设若干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根据所任职务(职级)、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执行相应的级别工资标准。随着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推进,对法官、检察官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消防救援干部等公务员实行了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和职级序列,相应制定了配套的基本工资制度、政策和标准。

(2)津贴。津贴是对公务员在一定环境下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支出给予的适当补偿。公务员的津贴分为地区津贴、岗位津贴两大类。地区津贴分为地区附加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地区附加津贴主要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对地区附加津贴实行分级管理,对各地的地区附加津贴水平进行调控。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就对这一制度作出了原则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行。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为尽快推行这项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自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为推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奠定了基础。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体现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是对公务员在艰苦边远环境下工作生活的补偿,国家对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行统一管理。这一制度从2001年1月起开始实施,2006年7月进行了完善,总的原则是科学评估、合理调节、动态调整、加强管理。根据艰苦边远程度的不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为6个类别,由低到高依次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六类,各类地区津贴标准适当拉开差距。2015年1月,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原则上每2年调整1次,参考同期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平均水平的增长比例确定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平均水平的增长比例。如遇发生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延后调整。通过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国家对不同地区之间公务员的工资差距进行有效调控,防止差距过大,逐步缩小差距。部分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按国家规定实行特殊的地区性津贴补贴政策。岗位津贴根据公务员的岗位性质以及工作条件确定,主要发放给在苦、脏、累、险、特岗位上工作的公务员。公务员只有在上述岗位工作时,才能享受相应的津贴;离开岗位时,相应的岗位津贴即行取消。国家对岗位津贴实行统一管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